“讀萬卷書”究竟出于何典? |
??有一位在大學里講授古代文學的年輕朋友,從外地打電話來詢問我,“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”這一句幾乎是人人都知道的話,究竟是誰先表達出來,并且形諸于筆墨的?他在電話里告訴我,有幾位同事在聊天時問他,不少提及這句話的文章或書本中,總寫成是“古人云”,抑或“古諺云”,那么究竟是哪一位古人,究竟是什么時代的諺語,曾經訴說過這樣的話語呢?他想了許久,實在回答不上來,只好在電話里探詢我是否知曉此事。 我雖然畢生都喜愛讀書,可是在汗牛充棟般多得不可勝數的典籍中,曾經涉獵過的,肯定也只是十分微小的一部分,而且在閱讀中間又往往憑著興趣的轉移,迅疾地瀏覽過去,很少再仔細地思索和鉆研,因此在腦海里留下的記憶,自然是相當少的。于是關于這個“讀萬卷書”的提問,確乎無法在電話里回答出來。 放下電話之后,在苦苦的回憶中,突然冒出一個念頭來,記得好像是畫家劉海粟游歷瑞士之后,在他撰寫的一篇游記中,曾經引用過這句話。我趕緊翻檢著一堆雜亂的藏書,終于在《多變的萊夢湖》里找見了,說是明朝后期的書畫家董其昌所云,卻并未注明出處。我又很隨意地翻閱了董其昌的一些著作,沒有花費很大的氣力,就在《畫禪室隨筆》里發現了,他認為繪畫乃是“自然天授,然亦有學得處,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”。本身的天賦,再加上艱辛地閱讀書本與人生,總會獲得藝術上的收成。他在《容臺別集》里也這樣說,“不行萬里路,不讀萬卷書,欲作畫祖,其可得乎?”這些話確乎都是說得頗有道理的。 董其昌固然十分強調,要徜徉于書海與山川之間,卻又經常偎依在自己官邸的深宅大院之中,琢磨的內容也偏重于書畫方面,既不像司馬遷那樣,執著于“究天人之際,通古今之變”;也不像徐霞客那樣,盡心竭力地想要走遍天下的名山大川。他還以很多的精力,盤桓于兇險的仕途之間,雖然更認同東林黨的清流儒生,卻也不敢得罪權傾朝野的閹黨,甚至還去結交與諂媚他們??梢娝M管期盼著“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”,卻并未認真地去付諸行動,這不能不限制了他繪畫藝術方面更高的成就。 也有人在讀書時,分外地喜愛記誦典故,這對于了解事物的來龍去脈,自然有它的意義,然而如果只是熱中和滯留于此,卻不能上升到哲理的高度,進而洞察人類歷史的奧秘,就不太值得仿效了。據說宋代有位名叫龔程的士子,手不釋卷,答問準確,被戲稱為“有腳書櫥”。清代詩評家葉燮在《原詩》中,指出那些“俗諺謂為兩腳書櫥”的士子,因為“記誦日多,多益為累,及伸紙落筆時,胸如亂絲”。如果既不去追求深刻的思想,又缺乏對眾生的關懷,而只是沉溺于摩挲和炫耀知識的碎片之中,自然就只能在混沌的日子里轉悠了。 當我想著既回答了這位朋友的問題,還派生出不少的聯想,心里自然是很愉快的,卻又懷疑在董其昌之前,是否早已經有人說過這樣的話?這是否為原始的典故?于是打電話給一位飽學的同鄉請教,希望他替我解開這小小的謎團。他回答說是好像宋代的劉彝,曾有這樣的話語,卻從未去圖書館查閱過。 我趕緊翻開《宋史》,查到了他的傳記,知道他有《七經中議》、《明善集》等的著作,可是我從未瀏覽和收藏過這樣的書籍,又實在沒有精力外出去仔細地搜尋與查找,只好盼望和等待著精力充沛的朋友,得出它終的結果了。 |
上一篇:如何拯救下一代,教子必讀下一篇:很難找齊的文學知識-------值得收藏 |
版權所有:萍鄉市玄林藝術培訓有限公司 地址:萍鄉市躍進北路159號玄林字畫行 贛ICP備12005146號-1 技術支持: